哲学经典与阐释

  • 基于现象学“生活世界”的芝诺运动悖论新解

    文兴吾;

    将现象学方法(尤其是“生活世界”思想)运用于对芝诺运动悖论的研究,可以明确以下几点:芝诺运动悖论的提出与芝诺参与、观看或思考古希腊体育赛会密切相关;芝诺运动悖论是人类对运动概念的最早反思。据此审视芝诺运动悖论,可以发现,芝诺否认运动的四个论证具有一个共同的深层结构,即“能移动的物体(随时间)穿越空间实现位置变化的过程”。这一深层结构正是隐含在芝诺运动悖论中的论证前提,它体现了芝诺的位移运动观。芝诺的位移运动观与亚里士多德对位移运动的理解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无论黑格尔还是罗素,在解答芝诺运动悖论时都沿袭着这种位移运动观,因此不可能有效地消除芝诺运动悖论。一经摈弃这种位移运动观,代之以“物体的位移运动与物体的时空位置变化是同一的”的观念,芝诺运动悖论便不复存在。

    2025年04期 v.48;No.363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公司法》适用研究

  • 中国式股东失权机制的立法进步与司法挑战

    傅穹;王俊博;

    在我国限期认缴制改革实施背景下,股东失权机制旨在落实公司资本充实到位,有别于解决公司内部团结的股东除名机制。目前,股东除名被吸纳于股东失权条款之中,股东除名机制的独特功能与适用范围有待重新解释。股东失权的理论基础不限于民法的“合同解除理论”“社团惩戒说”,其提供了公司组织法的理论补强。为充分发挥股东失权的惩戒功能,不妨扩张适用于加速到期与抽逃出资等情形。股东失权的董事会决策判断须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准则,坚持股东平等对待原则。股东失权后的处理措施有待优化,司法解释应提供“股权拍卖模式”的首选方案。“失权减资注销”的性质更贴近“定向实质减资”,须履行全体股东的一致决与公司债权人保护程序。股东失权责任体系有待重构,失权股东对公司承担差额损失赔偿责任,失权股东的前手负有出资填补责任,其他股东的比例出资连带责任必须慎用,负有过错的董事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失权股东诉讼救济极具必要性。对于股东失权机制引发的新型资本诉讼,司法实践应提供本土化的解释方案。

    2025年04期 v.48;No.363 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董事自我交易审查标准的立法检视与重构

    赵树文;刘莹;

    自我交易是董事与公司之间利益冲突的主要方式,公司法通过忠实义务对此予以规制,而行为标准与审查标准的并行实施则是忠实义务得以贯彻的基本进路。相对而言,审查标准更具威慑性,因为其不仅注重对董事自我交易规制的实然性分析,而且能够提升董事自我交易规制的心理威慑、推进董事自我交易规制的价值平衡以及改造董事自我交易规制的行为标准。遵循上述逻辑,检视我国公司法对董事自我交易规制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制度建构均是以行为标准为主导,而明确的审查标准则处于缺失状态,这不仅导致当前法官对董事自我交易案件司法裁判的分歧,而且造成法官对潜在新型董事自我交易规制的困境。因此,有必要借鉴董事自我交易审查标准的成功规定,坚持融合性立法思维,以完全公平测试为主导,以经营判断规则为辅助,建立系统化的董事自我交易审查标准。

    2025年04期 v.48;No.363 2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论公司集团视角下横向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审慎适用

    雷兴虎;沈友平;

    《公司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对横向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引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然而,该款规定仍是以恪守个体公司“人格独立性”为立法基础,采用的是英美法系的分离实体模式,不能充分反映我国公司集团的现实状况。从既有的司法实践来看,横向法人人格否认已经呈现严重的泛化适用倾向,这既不符合公司集团“统一管理”的本质要求,也不利于实现我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宏伟目标。据此,法院应当审慎适用《公司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既要严格把握横向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适用要件,又要关注公司集团“统一管理”的实际需要。具言之,公司集团的识别应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公示的“集团名称”等为外观表征,以财务集中管理为实质特征,并结合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判断。在行为要件方面,对人格混同的认定应兼顾公司集团的特殊性;在主观要件方面,应注意区分“逃避债务”和“统一管理”两种不同的目的;在结果要件方面,应将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动态财务指标作为“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债权人债权”的判断标准。

    2025年04期 v.48;No.363 4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总体国家安全观

  • 信息传播与政府响应:我国公众国家安全感知的形成机理及提升策略

    葛蕾蕾;

    公众国家安全感知是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风向标,是提高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提高国家安全治理水平、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工作支点,公众国家安全感知这一观察视角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充分关注。文章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52个2012—2024年的国家安全典型案例进行整体分析,归纳和总结了公众国家安全感知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概念构建上,公众国家安全感知包括国家安全认知和国家安全感两个相互作用的维度;在影响因素上,公众国家安全感知受到国家安全事件、信息传播、政府响应与社会氛围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形成机制上,公众国家安全感知的形成呈现协同动员型、社会助推型、政府内驱型和隐蔽回避型四种类型信息传播和政府响应互动路径。根据研究发现,文章提出要扩大多元主体参与,搭建协同治理平台;增强风险预警,提升政府回应效能;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提高公众国家安全素养;完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丰富宣传教育形式等。

    2025年04期 v.48;No.363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 “反制力”:我国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新诉求

    谢贵平;叶玉钢;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需要国家安全能力予以保障和支撑。国内外学界多以“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等概念指称或表征国家安全能力。“反制力”概念是在借鉴“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其内涵是以器物层面的“实力”前提、以关系层面的“权力”运作、以各种力量和精神意志综合运用的“能力”保障的复合。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发展中国家,但以斗争精神与和平目的为思想内核的反制能力研究不够深入,面对霸权主义和反华势力及暴恐势力的围堵、遏制和打压,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方式是相对被动式的防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当前我国与国际反华敌对势力斗争的理论建构和实践需要。在新时代,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外部安全形势,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统筹发展和安全,对我们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而与西方霸权主义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经验进行学理性总结,加强以斗争精神与和平目的为思想内核的“反制力”理论建构并探究“反制力”建设的方略路径,对丰富和完善国家安全能力的结构和要素、构建新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48;No.363 7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治理现代化

  • 我国公共数据汇聚关联风险的系统解构与治理进路

    王铼;

    公共数据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其汇聚是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也是释放数据价值、赋能国家治理的关键。然而,公共数据汇聚在实现价值整合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聚集,公共数据的“规模致敏”和“汇聚致密”效应可能带来风险的叠加与外溢。因此,有必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方法论考察公共数据汇聚中可能产生的关联风险。公共数据汇聚关联风险主要源于数据、主体、场景、技术、制度五方面,经主体、客体、媒介、环境四大风险组元的相互作用,呈现多元主体与复杂要素相互交织的“多对多”复杂网络结构,演化出内生、叠加与外溢风险,进而威胁国家安全。为筑牢数字时代安全根基,公共数据汇聚关联风险治理亟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科学指引,以系统性思维推进治理,紧扣风险来源,构建数据治理、场景聚焦、制度保障、技术赋能、主体协同的“五位一体”治理体系,助力数字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2025年04期 v.48;No.363 8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水平评价与提升机制研究

    王静;

    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调整,安全稳定已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开放系统理论,以社会、共生、技术三个层面为出发点,从社会根植性、共生网络性、技术跃迁性三重维度解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理论内涵与逻辑理路,提出“根植逻辑—共进逻辑—跃迁逻辑”的系统性框架;通过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提出判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信度—丰度—力度”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系统博弈行为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梳理得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响应过程中的协同驱动提升机制。研究表明,应立足于中国现实,通过多方协同驱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担”五大机制,构建新时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新格局,这对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国际安全治理中的把控力与引领力至关重要,也可为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04期 v.48;No.363 10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我国数据财政实践的法治问题与完善路径

    薛皓天;

    公共数据有偿使用的初衷是弥补数据开放成本,而特许经营模式的实施则为数据财政实践创设了制度空间,当前国有数据资产处置收益与国企数据利润上缴或分成等非税收入为其主要收入形式。依据公共财产法理论,数据财政实践需要满足“取财”规范性与“用财”公平性的法治期待。在“取财”层面,地方将公共数据视为国有资产面临合法性风险,对数据开放的定价亦存在模糊性,而部分数据非税收入征管的财政监督存在缺位;在“用财”层面,数据财政实践诱发的营利性、垄断性倾向不利于数据普惠性开放,数据收益分配亦存在局部性和返还来源主体困境。反思数据财政实践问题,首先,收入筹集的实践目的定位有待调整,应更顾及数据公益开放与数据收益公平分配的实现;其次,立法权由地方行使的路径有待优化,需由中央统一规定以适当约束地方政府行为;最后,数据财政的非税收入模式有待转变,税收应为更规范合理的数据“取财”方式。从近期来看,宜在国家法中确立公共数据国家所有,从实体定价与程序征管方面分别规范数据非税收入。从长期来看,实现数据财政“费改税”的具体路径应以数据资源税替代数据国有资产收入,并专款专用于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与弥合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从而达成数据收益的公平分配。

    2025年04期 v.48;No.363 11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文化与传播

  • 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

    汪妍;李凤亮;

    当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作用于文化产品,其创新动能不仅赋能文化产品生产者、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而且也在重塑新型文化生产关系。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规模逐年增长,但仍表现出贸易结构不平衡、显著性空间分异和出海市场固定偏好等特征。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要求文化产品出海生产者更具创意转化能力、生产资料充分体现高新科技含量、生产对象突破数实融合边界、生产关系更凸显具有共同意义的数字算法平台,这些构成了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动力机制。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深度变革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从低附加值的“器物输出”转向高势能的“价值输出”,从区域市场的“单点突破”拓展为全球价值链的“系统嵌入”,从文化产品出海的“交易关系”升维至文明互鉴的“意义共同体”,从而推动中国文化产品高质量“走出去”,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4期 v.48;No.363 12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 AIGC赋能中国数字文化高质量出海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

    祝新乐;解学芳;

    在智能传播时代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成为极具活力的行动者,为中国数字文化的高质量出海创造了重大机遇。作为技术行动者,AIGC入局中国数字文化出海行动者网络,将文化生产主体从单一的人转译为与技术共生的复合主体,将数字平台从信息的传递者转译为文化的推广者,将海外受众从文化的接收者转译为文化的参与者,赋能中国数字文化通过内容优化、传播增效和体验升维,实现高质量出海。同时,AIGC技术的异化将使与其耦合的生产主体、数字平台和海外受众面临让渡主体性、承载隐性文化霸权和困囿于新型信息茧房的风险。为了排除AIGC技术的异化引发的行动者异议,确保AIGC“赋能”(而非“负能”)中国数字文化高质量出海,亟待开展以坚持创造性与效率性协同发展为策略的主体调适、以实现自主性与开放性有机统一为策略的平台调适以及以平衡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调为策略的技术调适。

    2025年04期 v.48;No.363 138-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传承 开拓 创新——《学术论坛》敬告作者、读者

    <正>《学术论坛》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辟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文化与传播学、区域国别学(东南亚地区)等学科栏目。本刊自1978年创刊以来,承蒙各界厚爱与大力支持,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广西“十佳社会科学期刊”“广西优秀社会科学期刊”等,荣获广西优秀出版物奖(期刊类)。借此机会,谨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本刊的各界朋友、广大新老作者和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2025年04期 v.48;No.36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 稿约

    <正>1.本刊不收取版面费或者其他任何费用。欢迎视角新颖、见解独到的高质量学术稿件,尤其欢迎对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专题化的策划、研究。导向正确、资料详实可靠、前瞻性强的优秀学术论文优稿优酬。文章篇幅12000~20000字为宜。2.本刊严格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及编辑部三审制度,力求审稿专业性和公正性。来稿请另页写明中文标题、英文标题以及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职称、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正文部分不要出现任何个人信息,以便直接转交专家匿名审稿。

    2025年04期 v.48;No.363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