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不变的仁学 多变的礼学——“先王之道”“新王之道”对比研究

    吴天明;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石器九代多行“先王之道”,铁器后九代多行“新王之道”。两种王道,君子治国富民的仁学思想完全相同,但合理获取私利的礼学思想却大相径庭:在政治体制上,九代实行政教合一,后九代则推行世俗政治;在君子治国的看法上,九代认为君子均可治国,后九代则认为君子如难治国,可以宽恕自己,同理亦可宽恕他人;在君子身份的认定上,九代认为贵族官僚均为君子,后九代则认为真诚利人且合理利己者才是仁德君子,否则便是自私小人;在治国理念上,九代推崇所有的“先王之道”,后九代则否定不取私利的五帝之道和自私虚伪的春秋之道,只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利人利己之道;在君子获取私利的方式上,九代实行论功行赏,后九代则要求按位取酬。由此可见,“新王之道”更能维护财富暴增的铁器时代治国君子和普通民众双方的根本利益,故成为汉唐经学、宋明理学心学、清代朴学的理论核心,儒家文化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古代礼学思想虽多变,但时常严重滞后,国家民族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治国者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私利,往往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从而迟滞了君子获利方式的礼学思想变革。

    2025年03期 v.48;No.362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经济全球化

  • “新型经济全球化”与“慢球化”的理论表征及相容性分析

    张月友;

    经济全球化变局是中国调整国际大循环战略的直接原因,其未来走向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学界高度重视的话题。“新型经济全球化”与“慢球化”作为第三次经济全球化调整期出现的两大理论范式,其相容性机制成为重构全球治理体系的关键命题。文章系统梳理了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演进脉络,重点分析了“新型经济全球化”与“慢球化”两种经济全球化新走向的理论表征及其协同演进逻辑,揭示两者在主体认知、收益分配与治理变革等维度的辩证统一关系。研究发现,“新型经济全球化”与“慢球化”统一于经济全球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其中,“新型经济全球化”依托数字基建与规则重构,为“慢球化”注入转型动力;“慢球化”通过区域化供应链重构,为“新型经济全球化”提供试错空间。两者深层相容性机制表现为技术创新、制度变革与企业策略的三重互动。鉴于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已进入调整期,以中国智慧引领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克服和缩小“慢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2025年03期 v.48;No.362 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 拓展中间品贸易培育外贸新动能的逻辑与路径——基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视角

    张二震;戴翔;

    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间品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引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入全球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以“中低端嵌入”融入全球价值链,“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通过大规模中间品进口并完成组装加工后复出口,由此推动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这种贸易模式主要采取制成品(最终产品)出口方式,导致我国中间品出口占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面临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遏制打压手段日益加剧,我国外贸发展的传统路径受到巨大冲击,增长空间日益收缩,拓展中间品贸易成为培育外贸新动能的关键。随着产品内分工深度演进、全球价值链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拓展以及全球创新链和数字全球价值链的兴起,广义上的中间品贸易将成为外贸增长的主要动能。为此,我国要积极构建产品内分工网络,努力提升产品内分工地位,深度拓展产品内分工领域,强化对枢纽国家的中间品出口,培育中间品生产“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加工贸易型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升级,努力破解中间品贸易市场分割的难点堵点。

    2025年03期 v.48;No.362 2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个人信息保护

  • “权利式”个人信息犯罪:理论塑造和立法展开

    孙道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确立了“义务型”立法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统筹安全和发展为立基之本,率先确立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同意”原则,首次系统规定法定的具体个人信息权利。这既显示担当个人信息权利的特定保障法之本意,也加速暴露“义务型”立法的内生弊端。以《刑法》分则第四章覆盖的保护客体内容与广泛的个人信息应用场景作为新的特别供需,应及时确立“权利式”理念,重塑《个人信息保护法》与《刑法》两法衔接的根基,补齐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规范体系,实现“义务型”与“权利式”的兼容性存续。“同意”是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基本原则,应成为督促履行义务、职责并保障权利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可全面修改《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罪名改为“未经同意处理个人信息活动罪”,系一般性的基础罪名。为充分体认“权利式”立法理念,应单独对法定个人信息权利体系进行专属的特别保护,可增设《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二,罪名为“侵犯个人信息权利罪”,作为相对专门的一般性罪名。个人信息与敏感个人信息的性质有实质差异,保护需求亦有别。对严重侵犯敏感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宜单独设罪,可增设《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三,罪名为“侵犯敏感个人信息安全罪”,作为专属的特定罪名。

    2025年03期 v.48;No.362 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法治中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 论生态环境法典法律责任的规范构造

    黄锡生;黄淑婷;

    生态环境法典法律责任的内容和结构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厘清生态环境法典法律责任的内容并进行科学合理编排,对于实质性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从现行法律体系来看,民事和刑事立法对环境民事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已有较为完备的规定,生态环境法典对这两种责任设置引致条款即可。生态环境法典行政立法领域的定位表明它是行政法领域的法典,是行政法典的分支,为部门型法典,这一根本定位决定了环境行政责任是生态环境法典法律责任的核心内容。生态环境法典法律责任的主要内容有普适性规定,环境行政处罚(环境行政命令、环境行政处分)规定、环境刑事责任和环境民事责任的引致条款以及环境行政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的衔接规定。结合《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在结构安排上建议采用“独立为主、分散为辅”的立法模式,生态环境法典在总则编设置独立的生态环境法律责任章对生态环境法典法律责任的一般性问题进行统领性规定,共通性环境行政管理制度涉及的行政责任规范紧随该制度,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则在各编中设置独立的法律责任章或节。

    2025年03期 v.48;No.362 6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衔接机制入典的学理反思与路径优化

    梁春艳;杜群;

    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核心制度,两者能否有效衔接,直接影响生态文明改革的成效。然而,当前制度衔接面临三重困境:衔接规范效力位阶低,违反法律保留原则;衔接内容参差不齐,阻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化进程;衔接实践矛盾冲突,影响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些衔接障碍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亟须通过法律予以系统性解决。以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为契机,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衔接机制入典不仅具有提升规范效力层级的必要性,而且能够满足衔接规范合法化的迫切需求,契合生态环境法典体系化的内在需求,符合新时代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导向。就衔接机制入典的基本逻辑而言,需明确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功能定位,确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优先、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监督、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补充”的衔接逻辑。在衔接机制入典路径优化方面,建议遵循《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总则编+分则编”的立法模式,在总则编中确立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为基本制度,明确其适用范围;在分则编中针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以及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具体领域,着重细化权力(权利)义务配置、法律责任体系、责任追究程序以及衔接机制等规则,最终建构逻辑自洽、结构完整的制度衔接体系。

    2025年03期 v.48;No.362 8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数字中国:数字经济

  • “十五五”时期人工智能何以赋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基于技术—经济—社会范式的分析

    宋宪萍;曹宇驰;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技术—经济范式虽摆脱了技术决定论倾向,但这种制度分析局限于生产组织层面,忽略了制度对技术的引导、塑造作用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社会关系变化的重要性。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技术和经济层面的驱动,更取决于社会层面的规制,需将社会范式协同纳入传统技术—经济范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经济—社会范式下“生产率—利润—工资”的正反馈循环。在此范式下,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作用机制表现为技术赋能下的技术创新溢出、经济赋能下的价值链降本增效以及社会赋能下的劳动力要素质态提升。“十五五”时期,我国应以新发展格局的联动效应激活“人工智能+制造业”高质量升级、以新型工业化的集聚效应助力“人工智能+制造业”中高端升级、以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促进“人工智能+制造业”全领域升级,以此实现人工智能创新引领与建设制造强国。

    2025年03期 v.48;No.362 9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数实融合壮大数字产业集群的推进机制和发展策略

    李銮淏;夏杰长;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数据要素的海量生成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迭代普及,全球范围内传统产业从单纯性的地理集聚向线上空间和线下实体共生交互的方向变革,演化为由数字产业化集聚和产业数字化集聚构成的数字产业集群形态。数字产业集群具有数字产业主导性、数据要素驱动性、平台边界模糊性的内容架构特征以及资源配置虚拟化、空间分布灵活化、产业链条一体化、知识创新外溢化的运行功能属性。我国加速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对于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战略意义。文章在提出数字产业集群内容丰富度、系统关联度、要素安全度三大发展维度的基础上,构建数实融合驱动数字产业集群壮大的机制框架。数实融合通过引领集群业态扩张和范式创新、驱动集群主体互通和双线互联、赋能集群要素流动和有效治理,从而驱动数字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然而,在我国推进数字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数实融合驱动乏力、产业集群监测薄弱、政策引导局部僵化泛化以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已经成为制约数实融合赋能力度和效率的严重梗阻。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健全促进“数”和“实”深度融合机制,创新完善我国数字产业集群的统计体系,动态协调和指导治理双线产业集群,稳步开拓数实融合“外循环”驱动路径,从而进一步深化和畅通数实融合壮大数字产业集群的驱动路径。

    2025年03期 v.48;No.362 11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治理现代化

  • 混合式人工智能反诈预警模式优化:基于认知鸿沟与未来路径选择

    谢玲;

    在“数实融合”背景下,语音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衍生数字技术等在预警场景的跨领域应用已成为反诈治理的“利器”。人工智能反诈预警基于“电诈潜在被害人—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预警员”的在线联动机制,能够使预警员“意识链延伸”,有效缩短预警响应时间并提升预警效能。该预警模式下对人工预警的声音和话术应用的模拟成为预警对象感知诈骗风险的关键所在。因此,对现有模式的优化是当务之急。通过对人工智能反诈预警产生的预警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实证评估,发现位于预警数据一站式应用末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面向各类易被骗风险群体,在人机应答、人机互信、人机交互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同时,人工智能值守对人工值守的功能替代也不尽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嵌入式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冲突与错位。优化路径在于建立预警专业大模型并加大数据投喂训练与精细调教,通过“人—人工智能”的混合式建构,消除人机协同与接口的技术意向性、通约性障碍,从而提升人机一体的预警效能。

    2025年03期 v.48;No.362 12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 面向全民健康的医疗保险费用覆盖:理念框架、结构困境与制度转型

    翟绍果;徐咪;

    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目标,医疗保险承担着费用覆盖的重要角色,应针对新时代价值体系重构与功能结构转型的需求而进行适配性调整。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医疗保险应构建“人口适配—服务革新—财务韧性”的保障结构,通过参保渗透度、服务承载面和财务保护度三个维度的结构优化,推进费用覆盖实现高效保障。但从实践效应来看,当前我国医疗保险费用覆盖面临多维结构性失衡,其中,参保渗透度对人口结构变迁的适配不足,直接引发公平性缺口下医保基金的脆弱性;服务承载面对疾病结构转型的响应滞后,加剧了疾病经济负担与分级保障能力的错配;财务保护度对治疗结构优化的牵引失效,致使碎片化诊疗带来的效率性损耗难以遏制。三重矛盾体现了医疗资源配置与社会公平诉求之间的冲突,并叠加形成制约全民健康的“不可能三角”。为了破解医疗保险费用覆盖面临的现实困境,需要建构人群结构适配的弹性筹资机制以推动基本医保服务的公平可及,重塑疾病结构响应的智能支付体系以适配新型医疗技术的价值实现,再造治疗结构优化的整合保障架构以承载主动健康管理的模式转型。通过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全民医保制度,适应人口老龄化与技术迭代的双重压力,切实强化全民健康的底线保障功能。

    2025年03期 v.48;No.362 14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稿约

    <正>1.本刊不收取版面费或者其他任何费用。欢迎视角新颖、见解独到的高质量学术稿件,尤其欢迎对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专题化的策划、研究。导向正确、资料详实可靠、前瞻性强的优秀学术论文优稿优酬。文章篇幅12000~20000字为宜。2.本刊严格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及编辑部三审制度,力求审稿专业性和公正性。来稿请另页写明中文标题、英文标题以及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职称、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正文部分不要出现任何个人信息,以便直接转交专家匿名审稿。

    2025年03期 v.48;No.362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 下载本期数据